禱告的手典故


 


杜雷耳 (Durer) 和金斯坦 (Kingstein) 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,出生在德國紐倫堡 ( NUERNBERG , ) 彼此對藝術都有著愛好及天份。他倆在藝術上的天份與生俱來,只需再雕琢便可成大器。可是他們的家都很窮,沒有能力進入藝術學院進修。所以他們只好白天工作晚間練習畫畫。但這樣做,一整天已疲累的身軀,實在無法在晚間作畫時全心投入。這大大的影響了他們的進步。

最後他們想出了一個辦法,就是由其中一人工作來賺取生活費及學費供另一位專心習畫。經過抽籤後,金斯坦被選上全時間工作,而杜雷耳就進了藝術學院。經過了一段時間,杜雷耳學有所成,逐漸闖出名聲,便打算叫金斯坦停止工作,專心學畫。

但金斯坦對杜雷耳說,他已不能再畫畫了,他的雙手因工作過勞已經十分粗糙扭曲了,沒有辦法再拿筆了。為了他的朋友,金斯坦犧牲了他的藝術前程,努力工作賺錢,沒有半點怒忿和不憤的心。

有一天,杜雷耳回家看見金斯坦的房門虛掩著,金斯坦正跪在床前雙手合十祈禱。杜雷耳就把他的好友那雙祈禱的手畫出來。金斯坦的手並不美麗,但充分表達了一份真摯的友情與愛的犧牲。

今日,世界各地的藝廊均陳列著杜雷耳的名畫,其中這幅傑作訴說著這個高貴的故事,宣揚著何為愛心、犧牲、辛勞與感激。它提醒世界各地的人,告訴他們怎樣獲得安慰、鼓勵和力量。

註:畫作時間 1508 年
 

 

 


傑米 . 杜蘭特是上一世紀的偉大藝人之一。他曾被邀參加一場慰勞第二次世界大戰退伍軍人的表演,他告訴邀請單位自己行程很緊,連幾分鐘也抽不出來,不過假如讓他做一段獨白,然後馬上離開趕赴另一場表演的話,他願意參加。
當然安排表演的負責人欣然同意。當傑米走到臺上,有趣的事發生了。他做完獨白,並沒有立刻離開,掌聲愈來愈響,他沒有離去。他繼續表演了 15.20.30 分鐘,最後,終於鞠躬下臺。後臺的人攔住他,問道: “ 我以為你只表演幾分鐘哩。怎麼回事? ” 傑米回答: “ 我本打算離開,但我可以讓你明白我為何留下,你看看第一排的觀眾便會明白。 ” 原來第一排坐著兩個男人,二人均在戰爭中失去了一隻手。一個人失去左手,另一個則失去右手。但他們互相配合,用各自的一隻手有節奏的擊打對方的手,他們拍得既開心又響亮。

各位,能讓人感動的不是畫,也不是手,而是那背後的動機與真愛。你可曾想過主耶穌為什麼要為你我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,甘願流出祂寶貴的鮮血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