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後他們想出了一個辦法,就是由其中一人工作來賺取生活費及學費供另一位專心習畫。經過抽籤後,金斯坦被選上全時間工作,而杜雷耳就進了藝術學院。經過了一段時間,杜雷耳學有所成,逐漸闖出名聲,便打算叫金斯坦停止工作,專心學畫。 但金斯坦對杜雷耳說,他已不能再畫畫了,他的雙手因工作過勞已經十分粗糙扭曲了,沒有辦法再拿筆了。為了他的朋友,金斯坦犧牲了他的藝術前程,努力工作賺錢,沒有半點怒忿和不憤的心。 有一天,杜雷耳回家看見金斯坦的房門虛掩著,金斯坦正跪在床前雙手合十祈禱。杜雷耳就把他的好友那雙祈禱的手畫出來。金斯坦的手並不美麗,但充分表達了一份真摯的友情與愛的犧牲。 今日,世界各地的藝廊均陳列著杜雷耳的名畫,其中這幅傑作訴說著這個高貴的故事,宣揚著何為愛心、犧牲、辛勞與感激。它提醒世界各地的人,告訴他們怎樣獲得安慰、鼓勵和力量。 註:畫作時間 1508 年 |
各位,能讓人感動的不是畫,也不是手,而是那背後的動機與真愛。你可曾想過主耶穌為什麼要為你我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,甘願流出祂寶貴的鮮血來? |